2024-10-30 13:05:55 | 初心网
中山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分享
初心网
我是跨专业的考生,选历史纯粹凭自己个人兴趣,但其实很多跨专业的人成绩考的都很不错。所以无论你是否跨考都不用担心焦虑,调整好状态,认真复习,每一份付出都会有回报的。作为一个过来人,突然想写点东西记录自己的考研历程。希望我的分享能让学弟学妹少走些弯路。
【初试】
政治:这个其实不用介绍太多,政治的辅导材料市面上很多,本质上都大同小异,大家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权威的辅导机构,这样质量也有保障。复习时间大概可以在8、9月份开始,政治部需要太急。
英语: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我们都有很深的感受,跟政治不同,英语在短时间内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英语复习重在平常积累和练习。我英语基础一般,自我准备考研开始就每天适量地背英语单词,做做阅读理解。正式进入英语复习阶段,就加大强度记忆、练习、整理、归纳等。总之,英语就在于平常多记多背多练。
专业课:专业课首先是课本。中国史中大推荐的一般是张岂之的那六卷本,不过我感觉那套书太长,加上我当时没找到“长子西征”这个词眼,而在《中国古代史教程》(见下)里却直接把它用作标题,非常清晰,所以我一念之下没用六卷本。当然这种做法不值得推荐。
中国古代史我用的是朱绍侯、龚留柱的《中国国古代史教程》,黄色封面的那两本。这套书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在它把政治军事的叙事和典章制度分隔开来,比起一会儿叙事一会突然插个典章制度的书要清晰很多。而且他在头一章还有大致的时代特点、史料、相关研究等内容的大体介绍,便于了解学术本身。再有就是它几乎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干扰,论述很平实,这对当时初学的我还是很重要的。
中国近现代史我用的是章开沅、朱英的《中国近现代史》,蓝色封面的一本。这套书感觉晚清部分的框架较为新颖,可以开拓视野吧,而且意识形态色彩也比较淡。共和国部分我用的是王桧林的那本书,浏览了一遍,感觉就这样吧。说到王桧林教授,我觉得他主编的教材几乎什么重大叙事都有提及,可以买一本他讲1919-1949年的(一般叫中国现代史上册吧,或者北师大版的中国现代史),可以拿来当工具书(建议不要从头到尾读,会很枯燥),日后近代史读细了、不见森林是用来查找,很容易重回“森林”视角。
世界史我用的是考中大一般建议用的吴齐本六卷本。这套书其实我觉得编得不好,说是整体史观,但是很各个小节拼贴起来的味道(我很尊重吴先生、齐先生以及各位作者及他们的劳动成果,但我初读起来确实有这种感觉)。所以过完一遍之后如果有时间还要再按别的线索(如国别史)自己总结一下,那样效果会好些。由于我不打算考世界史方向,所以在这方面经验就比较少了。
最后还有史学理论。我之前看的北师大版的《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体验非常差劲,不建议读。其实这方面我觉得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目前还没什么好课本,说来说去无非规律、科学一类。这里推荐去中大历史系官网上,点进“史学概论”这门精品课程,直接下载老师的大纲和课件来看,有空还可以做做里面的练习。学这门精品课程会有惊喜,学下来你会觉得视野开阔了很多。今年答有关马克布洛赫的题,它就帮了我很大的忙。
至于教辅,我用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论述题和历年真题解析,还有山东大本、范无聊、2000题也都买了。我用这些书主要是来当工具书用的,参考他们的答案,以及组织答案的方式(如名词解释三段法)。因为我背功太差,就没去背那些内容,而且说实话,这里面有些答案实在是太糟糕了,甚至有错误,不忍心去背。
接下来说说具体的备考。名词解释我主要是用历年真题解析或者其它有题的书,直接闭卷做上面的题,然后再在开卷的情况下写一个自己满意的“参考答案”(如果你对书上的答案感到满意,可以跳过这一步),并以此来给自己闭卷写的打分、指出错误或不足之处。这样练过之后,思路明显会开阔很多,而且慢慢地遇到不懂的词也能“编”出一点(当然这只是针对应试而言,真正学习时肯定要打牢基础、勤查资料,不能臆测)。
材料题的话我没有刻意准备,但也说下经验吧。中国史的材料题一般是古代史,15-18年都是宋史。古汉语不好的朋友建议买套王力的古代汉语及同步辅导练习,看些史书类的文选、练一些里面的断句题。另外这方面要对中国基本的典章制度了解一下,例如“中书门下”“帖经”等,教材里一般都有的,不用太着急。
世界史的材料一般是中古史(遇到基督教时会至上古),考点感觉大多数都是课本能看到且比较重要的,比如大宪章、教权与皇权之争、尼西亚大会等,把课本知识点看熟一般问题都不大吧。至于史学理论,我觉得虽然有材料,但考的还是比较像简答/论述题,认真学习精品课程之后一般都会有思路。
论述题的复习方法大体与名词解释一样,还是要在闭卷的状态下调动大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如何读题、分点。当然教辅上的论述题比较多,而它的写作又比较费时,所以我考虑到中大出的题一般都比较宏大,就勾选了较宏大的题来做。这样一来量就比较少了。
另外,学有余力的朋友最好读一读教材之外的书籍或论文。教材我觉得读两遍就差不多了,如果接下来继续只读教材,提升理解能力的空间并不大。关于书籍的选择,现在的书单非常之多,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就可以,可通史可专论。
当然我个人从学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出发,建议读一些非考证、非通史的书籍,对理解能力的提升、突破“马主义”的叙事有很大的帮助(仅个人视角的建议,有的如考隋唐史方向的朋友恐怕不能忽略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文字)。我自己对思想文化史比较感兴趣,就上豆瓣挑了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来读。结果此书序言及多篇论文令我相当震撼,印象非常深,后来正好就在近代史那道论述题上用到了。
最后提一下平日的时间分配。我的作息其实不太严格,没有时间表,大致是先写8-10题名词解释,然后刷50-100题肖秀荣的选择题,再就是英语,找3、4篇文章的单词然后进行背诵。其它有剩余时间再见缝插针地搞论述题和英语作文,有时候一个人吃饭,就会趁机思考论述或作文。此外,在读完课本之后,基本上每天晚饭后都会看1个多小时的书籍或论文,我主要利用这个时间读了许纪霖的书,还有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的二-七卷。因为我并不背诵历史学的东西,所以可能省出来了不少时间。至于其它具体的都记不清了,想要规范每日作息的朋友可以参考其他牛人的帖子。
【复试】
考前准备
复试准备的话,名词解释那些基础知识一如以前(附:网传笔试题,忘记的那个名词解释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它的准备感觉每个人因为各自的方向、兴趣爱好都不同了吧,这部分内容也更加千差万别,所以也是讲讲我个人的准备内容。
首先我因为感兴趣思想文化,所以看的都是这方面的书籍。我主要看的是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王泛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这些,篇幅不大,但很能启发人;也复习了许纪霖的书及通史中我最喜欢的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关于这个书的选择,除了兴趣之外,我觉得可以注意几点:一是按我的复试经历来看,现阶段不用非得读中大各位老师的著作,只要方向合于历史系学术群体的方向、有自己的想法其实也可以;而且仅就应试而言,读老师自己的著作,被老师细问的概率或许会更大,把握不好的话有弄巧成拙的麻烦。另外感觉近代史不像古代史,没有太辉煌的著作(如陈寅恪先生两大隋唐史著作之于隋唐史),因此现阶段也不一定非读与学术方法有关的作品(如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等)不可,那样或许亦容易被细问,所以目前还是以了解为主吧。当然这个也仅是我的个人体验,不能拿来照搬使用。
此外,对于论文也要继续保持关注。这个时候可以开始关注至少一种杂志,并且每期的论文摘要都要看,文章则按兴趣选读;也可以关注一些相关的公众号,及时了解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我关注的主要是《近代史研究》,有时候也随机读一些公众号推送的其它的文章,或者澎湃的访谈。这样至少有助于视野扩大,这次笔试考新XX史评述的时候,我原先读过的内容就正好派上用场了。
面试与英语
接着是面试。面试的准备工作,除了读书之外,可以先拟好自我介绍,并试着自问自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学、日后如果上了会有何打算之类。自我介绍我们只有1分钟,所以各位在准备时注意只讲与学术有关的想法,其它诸如爱好甚至家乡什么的就免了吧。
具体面试那天,世界史面试与我们不在一起,所以就只说一下中国史的面试。我们这次是古代史和近代史一起的,古代史先面。印象中每个同学大约进去20分钟左右(包括考察英语),也有进去半小时的。我排在中间,进去的时候先自我介绍(没有说中英文,我用的是中文),然后老师问问题,最后考察英语。我被问到的问题,现在想起来的至少有这么几个:为什么想学历史?又为什么想学中国近代史?在你看来,历史爱好者与历史研究者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考上了的话,未来三年有什么打算?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都比较“简单”,有些意外,但仔细一想,它们不正好是很多考研的朋友们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吗?而且比起具体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更难,因为可以直接考察你对历史学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建议大家平时备考时也多想想这些问题,逐渐明确下来,算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吧,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
问完问题之后就是英语。考查方式我们是给一段英文材料,要求2分钟内读一遍后,再给2分钟复述大意,说得越多得分越高。材料是有关清代的口岸贸易的吧,不对我的口味,之前了解了一些思想文化的单词如orthodoxy、dialectical等没用上。感觉文章专业词汇比较多,而且关键的几个词如总督、户部等当时不认识,加上文章亦有较多的形容词(可能是老外写的,现在初步怀疑是范岱克的《广州贸易》,纯瞎猜),于是在这里跪了……不过仍然有几点可以注意,一是除了复述之外,之前还有一个读的过程,想来也是要打分的,建议大家准备下这点,毕竟文章较长,需要流利地读出来才能读完。二是如果不懂不能乱猜,我在考试时一时心急,自作主张把总督那个词瞎猜成了走私者,现在想想肯定给老师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如直接承认这个关键的词不会可能还好些。
总体来说,面试时不用太紧张,按照平时准备的去回答即可,如果遇有不会的,即直接承认说不会,老师的学术敏感性超出你的想象。我记得我回答某个问题时引用了王元化教授的一篇文章,说他在谈到杜亚泉批评蒋梦麟XXX时,他提到这像是马克斯韦伯的“意图伦理”。由于我在口语时语法不严,后一个他没明确指明是王元化,老师立刻愣了一下,好像是在问“杜亚泉认识韦伯吗?”,后又立即反应过来我可能指的是王元化教授,便没打断我。所以大家在回答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勿强作解答。另外面试如果在中间,等待的过程可能会有些长,这时可以与周围一同等待的同学聊一些想法、方向兴趣等等,对放松心情会有不小帮助的。
最后,请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即使自己并非出身名校,也一样能在考研中取得辉煌的成绩!脚踏实地,好好复习,相信来年的三月,你会遇见一个崭新的自己。
初心网(https://www.cxkaoyan.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有没有人这几天考研去中大现场确认的的相关内容。
最近几天考研现场确认曾经 在各省市逐步 展开了,更多 地方曾经 开始而有的省市还要几天才开始。不过更多 确认后的同学给小水吐槽本人 在现场确认的时候遇到更多 难题 ,主要是之前她们历来 没有确认过,所以遇到了更多 难题 。所以小水在这里整理了考研现场确认会遇到的难题 ,特别是这4件事不容疏忽 ,你清楚 几样呢?三本院校考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有机会嘛是有机会的。考研和高考一样同样是一个转折点,但是可能考研并没有高考那么重要,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考研继续学习。对于考研而言,它需要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心态,因此我们在准备的过程以及正式考试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态就是成功的一半。其次就是成绩,我们知道既然是考试,那么成绩必然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我们在起点上可能并没有别人高,但是努
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考研经验分享?大家好~我目前已经上岸东师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之前的我也看着各位学长学姐的经验贴,开始懵懵懂懂的做考研准备。而我亲身经历过了这些之后,想给各位准备报考东师大学科历史的小伙伴们分享一下自己走过的弯路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一、我为什么会选东师1.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211,985平台(非985),世界一流学科(入选6个
南师大考研分数线南师大考研分数线348分。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NormalUniversity),简称“南师”,坐落于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
同济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就业前景同济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就业前景广阔。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在就业方面前景较好。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球结构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能源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预测、海洋科学等。随着国家对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视,地球物理学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国内外各种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型矿业公司、勘探公司
翻译硕士MTI考研:寻各校的参考书目汇总北京大学1-《中式英语之鉴》JoanPinkham、姜桂华著,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著,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罗进德主编,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5-《非文学翻译》,李长栓著,2009年9月外语
考研专业课分数线2022年考研专业课分数线如下:说明:1、考研分数线是考研进入复试的最低分数线,不仅总分要过线,而且单科也要过线,各学校通常会在国家线基础上划定学校各专业复试分数线,通常会比国家线高,其中很多非热门学校基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进入复试。2、一区:报考地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
你好,三本学校,考研考经济类,那个学校好考点考生对经济学类专业报考需求偏大,而经济学也确实是考研的热门之一,其中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等还是报考人数相对较多的。金融学是目前经济类考研中最火的一个专业方向。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西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经验分享?西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经验分享关于择校和定专业西南大学英专生考研专业无非是文学,翻译,语言学,学科英语和跨考。就我本人而言,跨考不考虑,文学底子薄,翻译考编感觉又有点限制,想当老师又怕学科英语太卷没法上岸,折中之后就选了语言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本人对语言学感兴趣,本科阶段也修过一些相关课程,算是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之后复习起来可能会容
2024-10-23 16:17:44
2024-10-21 12:10:46
2024-10-14 18:10:53
2024-09-22 13:51:54
2024-10-19 04:35:55
2024-10-27 16:58:21